查看原文
其他

李泉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建议

李泉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2-09-13


提   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举措。十余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入,现有培养方案的某些规定和要求已显得不合时宜,修订和完善势在必行。文章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制定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结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汉硕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学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订意见,并阐释了相关的修订理据。


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修订



一、修订的必要性和修订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2007年设立以来,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2020年年底,全国汉教硕士的培养院校已有147所,共培养了近6万名国际化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特别是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汉语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国家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部门输送了大批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汉教硕士专业建设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专业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丁安琪,2018;蔡武,2018)。


与此同时,随着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入与专业建设和研究的深化,现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7)、《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0)(上述三个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等三个培养方案也反映出一些需要修订完善的问题(冯丽萍,2009;李泉,2010,2015;朱勇,2011;孙立峰,2012;潘先军,2015;张晓慧,2015;徐晶凝,2016;刘颂浩,2016;李东伟、吴应辉,2017;赵金铭,2020)。因此,在汉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十余年之际,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势下,对三个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更是新时代提升汉教硕士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根据对汉硕生培养过程和相关研究的了解,结合我们现有的认识,个人觉得对《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和精益求精的基本思路应是: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何更加切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学制学时的规定和课程设置如何更加合理和实用,具体课程设置及体系建构如何与培养目标更加匹配,国际汉硕生的课程设置如何更有针对性,汉硕生的学位论文内容取向与写作要求如何更有可操作性。此外,方案的修订可能还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本专业学位外向型的特点,即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而这一职业在国内外的求职、就业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际就业不都是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这与其他专业学位的硕士生毕业后不都是从事相关的职业一样;其二,本专业是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而汉语汉字的独特性必将决定汉语二语教学的某些独特性,因此,汉语与汉语二语教学的特殊性应纳入课程体系中。


基于以上考量,并结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新精神,本文对既有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订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二、指导思想与修订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应以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核心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充分体现国家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要求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划的精神,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方案修订的总目标。具体而言,通过对《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系统性修订和完善,去旧更新,使其既充分体现十余年汉硕培养经验和相关研究的共识性成果,又符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既有更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前瞻性,成为培养高质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权威性、指导性培养方案,更好地适应国家对高层次汉教专业人才的需要。


从所了解到的有关培养院校的意见和业界的相关研究来看,《指导性培养方案》总体上是可行的;从汉硕生海外教学的能力表现和国内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汉硕生的培养质量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这说明现有培养方案不仅总体上具有创新性,且是合理可行的(李泉,2009),不需要进行结构的较大调整和培养环节的全面修改。结合上文确立的修订指导思想和修订目标,我们建议,方案的修订应以“全面审视,系统评估,继承与更新相结合”为总的修订原则,具体原则包括:框架不变,内容有变;扬长避短,重在去旧;增新虽少,应属关键;刚柔兼济,留有弹性。所修订的大小问题,也许就是几个字、几句话的表述,或者是一两个课程模块的变动,或者是几门课程的整合和增删,但都应是现有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困惑”,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少数关键问题”。


三、修订建议与修订理据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修订建议


第一,建议将三个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中的“(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改为“(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阐释能力”。


“文化传播技能”不具体,也难以做到,业界对所谓文化传播技能也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以传授,且“文化传播”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乃至政治化的炒作(有意无意地把此处的文化理解为语言教学之外的文化)。改为“较好的中华文化阐释能力”既蕴含着首先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要求,更要求具备向外国学习者介绍和阐释与汉语汉字及课文内容相关的中华文化的能力。讲好语言教学中所遇到的中华文化内涵,能够准确阐释并能让外国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这一点绝非易事),才是真正的传播中华文化,而揭示和诠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是任何二语教学应有的要义,无法进行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炒作,除非别有用心。


换言之,不要以为汉硕生对中华文化都熟知在心,缺少的只是传播技能。事实上,从汉语二语教学的角度看,他们不仅缺乏对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理解(李泉,2009,2010),更缺乏从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向外国学习者说明和阐释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能力,遑论阐释技巧。进一步说,由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差异和跨文化理解的差异,汉硕生(也包括一些从业教师)缺少的是如何让外国人理解而不是误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比如,教学实践表明,一些外国学生的确难以理解“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精髓,甚至认为愚公(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的确“愚”。为此,我们建议将原核心课程中的“中华文化与传播”改为“中华文化与对外阐释(含案例分析)”。


第二,建议将三个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培养要求)”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明确改为“具备熟练的网络线上教学技能,能熟练地进行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


现有方案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要求,空泛而不具体,且在课程体系中也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对汉硕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养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应明确地要求他们“具备熟练的网络线上教学技能”“能熟练地进行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这是新冠疫情期间国际汉语教师的普遍共识,是后疫情时代二语教学方式转型的必然趋势,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李泉,2020)。为此,我们建议在拓展课程中增设“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与课程设计”选修课。


第三,建议在全日制中国学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中增加“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管理”是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汉语教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汉教硕士普遍欠缺的能力。事实上,跨文化课堂管理能力在海外中小学教学中远比课堂教学能力更为重要。十余年汉硕生海外中小学教学实践表明,他们真正感到最困难、最不适应的不是汉语教学本身,而是不了解、不适应海外的课堂管理文化。国外本土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汉硕志愿者不会管学生,有些学校只好配备当地教师协助他们上课,帮助他们维持课堂秩序。可见,课堂管理成为汉硕生海外教学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在核心课程中至少增设1学分的“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课堂管理”课,借以弥补和完善汉硕生海外教学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第四,建议在全日制中国学生和国际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培养要求)”中,增加“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沿,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力”。


任何类别的研究生均需具备研究能力。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解决问题,论文写作规范、严谨和具备创新价值,是任何类别的研究生都应具备的基础专业素养。专硕与学硕学位论文的区别在于选题的方向、与职业需求紧密的程度、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程度。专硕重在应用研究方面有创新,学硕重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创新。此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抽查研究生学位论文,客观上要求汉硕不但要有研究能力,而且要把论文做好;一些培养单位和专家也建议加强汉硕生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马燕华,2010;丁安琪,2011;仇鑫奕,2015;亓海峰,2016;周小兵,2017a,2017b)。据了解,有些国家的英语二语教学专业硕士课程中,有关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和学科发展前沿之类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3还多,甚至一个“问卷设计”就是一门课程。综上,我们建议,在核心课程中应增设2学分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在拓展课程中应增设“汉语教学研究现状与前沿专题”课。事实上,掌握了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不仅对教师指导汉硕论文写作和提升论文质量大有帮助,对他们入职后提升工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亦有帮助。


第五,建议在全日制中国学生和在职生培养目标中,增加“同时能够从事国内中小学教育以及新闻出版、企事业、政府机关、中外交流等部门的工作”。


汉硕毕业生只有少数能以专职教师或志愿者教师身份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大部分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以及新闻出版、企事业、政府机关、中外交流等部门工作。目前,汉硕毕业生已经可以同时获得与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样的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次要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汉硕毕业生可能可行的就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与此同时,建议在核心课程中增设2学分的“教育学原理”课程。增加这样一门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多数汉硕生未来可能在中小学工作的需要,更是汉硕专业人才培养本身的需要,因为绝大多数汉硕生都缺乏教育学知识和理论。


(本文发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年第2期,更多文章信息,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移步知网下载)



点击围观李泉老师对汉教就业前景的看法


2021年第2期



关于我们

刊物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18/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9716。季刊,16 开,公开发行。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报道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政策和现状,反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和语言学习推广政策,打造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事业。


主要栏目

本刊特稿

专家主题论坛 

专业建设研究

教师培养发展 

中文教学研究

学习者研究

学术研究新论

二语习得研究

中文测评研究

海外教学动态

国际中文传播

新媒体教学研究

教学资源研究

中文教学漫谈

我的中文之路

书评/综评/综述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gjzwjy@fltrp.com  


  • 联系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 期刊订购方式:

    ①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请用手机淘宝、天猫app扫描二维码进入)

      ②电话订阅 (8610)88819680



编辑 | 李彩霞  赵青  安琪

美术编辑 | 杨立梦(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期刊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